•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教育科研 > 课题研究 > 正文
    《小学课堂交往与教学生成研究》开题报告
    时间:2015-04-03 15:38:37 来源:

    湖北省恩施市逸夫小学

    各位专家、各位领导:

    《生成性教学实践的价值与策略研究》是由湖北省教学研究室傅华强主任主持承担的全国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教育部重点课题(DHA130275)。我们做这个课题,主要是通过研究,进一步转变教师教学理念,以学生为本,将课堂视为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从而对教学目标、教学设计、教学过程、教学方法进行深度研究,不断改善,推动教师从新的视域反思、改进自己的教学行为,进一步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教科研水平,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和个性化教学风格的形成,构建富有我校特色的课堂教学模式,进一步提升我校课程改革的水平和质量。

    2014年湖北省恩施市教育局出台了《推广试点经验加快推进高效课堂建设的实施意见》文件,着力提高课堂教学行为的有效性,促进教学方式、学习方式、管理方式、评价方式的根本改变,提高课堂效益,实现减负增效的总目标,我们把视觉自觉地投向课堂,把课堂教学作为研究与实践的主阵地,我校领导与教师经过认真思考,寻找一个重点——《小学课堂交往与教学生成研究》由此而诞生。

    一、课题的提出

    课堂是学生生命活动的一部分,具有着生命性,生活性,生成性三大本质特征。随着课程改革的逐步推行,这些新课程理念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渐渐深入人心,课堂呈现出前所未有的新气象,焕发出勃勃生机。各种模式、理论层出不穷。我们的课堂开始活泛了,有趣了,热闹了。教师们开始有了生本意识,把握住了生本课堂的“生命性”和“生活性”特征,如注重了对学生的鼓励,大量运用情境教学法等激励学生积极性的教学方法,注重学法的研究,开始有了整合各种教学资源的意识,比如信息技术与各学科的整合等,但是我们也发现,课堂教学仍然存在着重“生成客体“——即重视教材中的知识和知识体系,轻”生成主体“——学生的状况。阻碍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矛盾依然没有得到解决。学生仍然学得被动,学得辛苦,表现为:

    1、学生在课堂上的有效参与度不高。表现为学生还是跟着教师和教案跑。根据我们对学生的调查,有一个问题是“当发现老师讲错了时,你敢于在课堂上对老师提出吗?”,75%的学生回答“不敢”或者“下课后问”。可见即使教学形式有了许多的新花样,但是其实质上老师的绝对权威依然占据统治地位。

    2、互动性不强。有不少课堂还是“我讲,你听;我问,你答;我写,你抄;我给,你收。”,学生们还是习惯于接受老师安排的程序和知识点,习惯于做“忠实”的听众,没有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对话,阻碍了创造力的形成与发展。

    3、相当一部分学生缺乏独立的思维习惯,缺乏个性化的学习品质,没有强烈的探究欲望。例如在我们的调查问卷中有一个问题问道:“如果碰到一道很难的题目,你怎么办?”,学生选择“问老师”和“问同学”的占到了72%,他们习惯了依赖别人的力量来解决问题,这严重防碍了他们思维的发展,素质的提高。

    究其原因,关键是教师对生本课堂特征中的生成性认识不足,把握不准,教学呈现出“程序化、主观化、机械化”而造成的,把教学过程看作是预定计划或方案的简单体现,违背了学生学习的客观规律。学生的思维活动仍被束缚在教案框架内,使生动的课堂变成了僵化的“走过场”,学生成了老师表演的配合者,扼杀了学生学习的灵性。表现在:在教学设计上,以知识逻辑结构为依据设置教学环节,并在内容呈现顺序和各个教学环节的安排上都有明确的规定,忽略了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的“弹性”生成,没有真正的实现师生、生生、生本的对话;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缺乏促进学生生成新的学习资源的有效策略,把教学过程当作一种理想状态来推进,人为地教得呆板枯燥,不允许出现任何意外的偏差,学生成了简单的应声虫,课堂容易一潭死水,学生的学习品质没有得到真正的培养;当学生生成了新的学习资源时,教师缺乏整合深化的有效策略,不能抓住关键点,引导学生朝“最近发展区“发展,只能学习规定的知识,这样很难满足学生天生的求知欲望,创新精神没有得到发展。长此以往,学生的学习能力很难得到真正的提高,学习品质很难得到真正的锻炼,学生的素质难以得到真正的提高。

    针对这些课堂现状的考察与反思,我们可以深刻地体会到课堂教学是学生生命活动的一部分,他们在课堂上有着不容忽视的主体地位。而课堂教学绝对不应该是僵化的走程序,充满了原生态的美感,是一种动态的,注重生成的生本课堂。

    因此,我们提出了了“小学课堂交往与教学生成研究”这一课题。

    二、研究课题的界定

    1、课堂交往界定为:发生在课堂教学情景中教师与学生指向教学内容、为完成教学任务进行的信息交流、教学往来的人际互动的活动过程。从社会学的角度来看,课堂交往在学生的社会化发展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它是学生获得社会观念的主要渠道,是构成学生自我意识发展的重要途径,是影响学生人格发展的主要方面,是培养学生社会交往能力的重要手段。课堂交往还可以促进学生智力和创造力的发展。从教学的角度来看,研究课堂交往可以为教学理论的进—步发展提供—个独特的视角,还有利于建构新型的教学模式。

    2、生成性教学是指在弹性预设的前提下,在教学的展开过程中由教师和学生根据教学进展,构建教学活动的过程.在师生、生生合作、对话、碰撞中,出现超出教师预设方案的新问题、新情况,随着教学环境、学习主体、学习方式的变化而变化,根据教师的不同处理而呈现出不同的价值,使课堂呈现出动态变化的、生机勃勃的特点。

    3、课程改革理念下“动态生成性的课堂”理解

    “动态生成性的课堂”最先由叶澜教授提出。她认为“动态生成就是指课堂中不能机械地按原先确定的一种思路教学,而应根据学生学习的情况,由教师灵活地调整,生成新的超出原计划的教学流程,使课堂处在动态和不断生成的过程中,以满足学生自主学习的要求”,我们认为动态生成性教学过程是以学生发展为根本,以文本为教学资源,以动态生成为主旋律,以自主、合作、探究、体验等学习方式为手段,引导学生在对话中,内化知识、建构意义、发展语言、张扬个性、升华情感、完善人格。整个过程具有原生态、特异性、不可重复、即时生成的特点。这样的课堂教学应该具有如下五性:A、教学目标的整合性B、教学内容的开放性   C、教学方式的互动性   D、课堂教学过程的活动性   E、教学评价的多元性。

    三、研究目标

    1、教师:通过课题研究,增强老师的服务意识、生成意识,提高老师的预设能力和调控能力,使教师的课堂教学更具智慧,使之真正成为学生发展的引导者和促进者。

    2、教学:通过课题研究,探索出一整套系统的、可操作的、有效的的动态生成性课堂教学的教学策略,并推广开来,服务于教师的课堂教学。

    3、学生:通过课题研究,促进学生的综合发展和最佳发展,使学生在动态生成性的课堂中,学习品质、学习能力得到真正锻炼,全面提高综合素质。

    四、本课题研究相关理论及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相关理论

    现代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是建构内在的心理表征的过程,学习者并不是把知识从外界搬到记忆中,而是以已有的经验为基础,通过与外界的相互作用来建构新的理解。学习是一个学生通过自主活动主动构建知识意义的过程,学生是自己知识意义的构建者,对外在信息自主“生成”意义的理解过程,在认知活动中具有主观能动性。因此,建构主义强调的是学习的选择性、体验性、主动性、主观性。同时建构主义学习理论非常强调学习的社会性,因为他们意识到,事物的意义源于我们的建构,而每个人意义建构的质量、深度或侧重点存在差异,因此学习过程中要加强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合作、沟通与交流,使个体获得对同一事物更丰富、更全面的理解。

    现代教育学理论认为:课堂学习是在有限的时空条件下进行的。而衡量课堂教学质量的高低不能仅仅取决于教学的结果——学生最终的发展水平,而应该取决于学生受教育前后发展水平之差,即学生在教学生活中身心发展及各种能力、知识的“增值“,学生的发展有两种水平:第一级水平指的是学生独立能达到的水平;第二级发展水平是在教师的指导或启发下达到的水平。第一级发展水平与第二级发展水平之间的距离叫”最近发展区“。”最近发展区“孕育着学生发展的可能性,”动态生成性“课堂就是在第一级发展水平的基点上,着眼于第二级发展水平,创造”最近发展区“,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创新精神。当代教学论研究也认为,教学实际上起源于社会交往活动,没有交往就没有教学,教学交往的有效程度直接影响着教师的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学习成效,它对教学主体的发展起着重要作用。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目前,国内各地对动态生成性课堂进行了初步研究,有了一些教学策略的研究成果。华东师大叶澜教授首先提出了课堂教学中的“动态生成”。她认为“动态生成就是指课堂中不能机械地按原先确定的一种思路教学,而应根据学生学习的情况,由教师灵活地调整,生成新的超出原计划的教学流程,使课堂处在动态和不断生成的过程中,以满足学生自主学习的要求”,提出了富有创新意识的教学新理念。苏州市吴中实验小学的《小学生成性课堂的实践研究”注重了以动态生成的观念来认识课堂,以教学活动中师生、生生的多重组合,教学环境的不断变动和教师及时处理调控来推进教学进程,探讨出了一些有益的策略。但是关于课堂交往与课堂生成的研究还处于一种尝试的状态,存在着一些不足:

    (1)对“生成性课堂”缺乏规律性认识,仅仅专注于课堂上教师调控策略的研究,没有总结出动态生成性课堂的特征及实施原则等,缺乏整体的描述和整合。

    (2)对预设重视不够。认为生成与预设是矛盾的,不需要预设,而且对预设没有进行系统有效的策略研究。

    (3)没有探索出一套系统的操作性强的“生成性课堂”的教学实践层面的指导策略。

    这些研究给了我们有益的启迪,而不足给了我们继续研究的空间和创新点。国内各地开展的以“生本教育”为显著特色的“体验性”学习策略研究、“探究性”学习策略研究、“情境教学模式”等也给了我们研究的参考价值。

    五、研究内容及分工

    我们将在吸取他人的成功研究经验的基础上,充分发挥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新性,坚持“生本“教育,立足于课堂教学操作实践层面,探索小学动态生成性课堂教学的策略,对教学预案设计、教师引领和课堂调控三大领域进行系统的研究和实践。

    1、小学课堂交往与教学生成的现状调查研究

    (通过对本校教学现状的深入调查和分析,总结出本校教师在课堂交往与教学生成的有效策略以及存在的认识误区,力图归纳出课堂交往与教学生成的特征及实施原则等,形成对小学课堂交往与教学生成的规律性认识)

        负责人:陈齐英    董古乡

    2、小学课堂交往与教学生成的预案设计策略

    (通过对小学课堂交往与教学生成预案设计的策略研究,探索有利于学生学生“弹性”生成,改变单纯以知识逻辑结构为依据设置教学环节,而是有利于学生学习“弹性”生成的开放性预案设计的有效策略。)

    优化重组教学资源的策略

    教师导入策略

    多维性的问题设计策略

    教学结构的弹性设计策略等

    负责人:黄明凤

       3、小学课堂交往与教学生成的有效应对策略

    (通过对小学动态生成性课堂的有效应对策略研究,探索教师对新产生的资源的捕捉和利用的策略)

      深入性生成的策略研究

      纠偏性生成的策略研究

      拓展的设计策略等

    负责人:郑明菊     罗庆玲    田艳

     

    另外各个教研组也承担了相应的子课题

    小学“课堂交往与教学生成”课堂预案设计的策略研究

    (1—3 年级语数组)

    小学“课堂交往与教学生成”课堂的有效应对策略研究

    (4—6年级语数组)

    小学英语“课堂交往与教学生成”课堂教学的策略研究

                    (英语组)

    小学综合科目“课堂交往与教学生成”课堂教学的策略研究

                     (综合组)

    六、完成课题的可行性分析及保障

    1、课题由张校长亲自领导,张校长多年从事教学,多次参与课题研究,有着丰富的教学研究经验,具备很强的科研能力。而且参与研究的成员,都是专本科学历,都参与了市级“十五”和“十一五”课题的研究,有一定的研究能力。

    2、落实课题研究的责任制、合作制、专家指导机制。制定了详细具体的教科研制度。每个成员都有具体的任务,并且有相应的奖惩措施,还和评优晋级紧密联系;坚持聘请课程改革专家、学科教学专家(特级教师),组成专家组,从宏观和微观,理论和实践的层面进行具体指导。

    3、我校承担的“十一五”省级课题《图形与空间几何教学的实践研究》已经通过全面验收并合格。经过几年研究,取得了不少成果,为课题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4、在课题研究上,学校决定投入2万元资金,专款专用。

    5、实课题研究机制。我们坚持教科研一体化工作原则,将教科研与常规教研活动合二为一,使教科研课题作为常规教科研活动的主要内容,每个月每位教师要上交一篇关于小学动态生成性课堂的教学反思,同时,无论是“课内比教学”优质课评比,还是同课研究,都必须围绕课题开展,教研组长要组织大家落实好,并做好记载,其成效直接与学期考评挂钩。

    6、落实教师培训。通过坚持定期教师培训,抓好理论学习,每个月学校都安排课题组成员给全校老师培训一次,内容包括科研方法培训,生成性课堂的认识等,为课题提供理论导向和方法指导。要求老师们必须做好笔记,每个月要精读一本书,同时上交一篇理论摘抄笔记。使教师们树立正确的课程观、教育观、学科教学观、师生观,掌握行动研究法、观察法、经验总结法等科研方法,提高文化素质和学科理论素养,提高对教材的钻研能力,对课堂的调控能力,为顺利实施课题研究提供保障。

    七、课题研究方法、研究计划

    本课题拟以我校全体学生为研究对象,以行动研究法为主,以文献法、观察法、调查研究法、经验总结法为辅。

    (一)准备阶段2014年3─6月:

    1、撰写、修改研究方案                               陈齐英

    2、组织人员、准备资料、参加课题开题论证。           黄明凤

    3、组织学习研究方案                                 黄明凤

    4、组织学习相关理论  

    5、组织教科研方法培训,学习课题方案、案例、反思的撰写方法,同时学习调查法、行动研究法、观察法、文献总结法等科研方法。

    (郑明菊     罗庆玲    田艳)

    (二)实施阶段(2014年7—8月)           (教科室)

    1、开展课堂教学中“课堂交往与教学生成”应用策略的调查及研究分析,撰写教学反思及教学现状分析报告。

    2、进行系统理论学习,学习“课堂交往与教学生成”教育的有关理论及成熟的策略,并进行系统归纳整理,并撰写读书笔记。

    3、进一步开展教科研方法培训,着重学习课题方案、案例的写作方法。

    (三)实施阶段(2014年9-12月)深入课堂

    1、深入课堂听课,研究各种促进“课堂交往与教学生成”课堂形成的教学策略,使教研和教学紧密结合,鼓励教师课堂创新,及时开展研讨、反思和总结。

    2、每月及时收集课题组成员的教学案例和反思,每学期末及时撰写课题小结和专题论文,使课题扎实地深入地进行下去。

    3、每学期各个子课题至少进行一次交流汇报,总结提高,明确下阶段研究方向。

    (四)总结阶段  (2015年1—12月)

    1、撰写研究报告

    2、选编课堂教学案例集

    3、选编课题研究论文集

    4、组织专家结题论证

         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授,而在于鼓舞和唤醒。课堂教学是一块神奇的土地,是纯正的人性化的领域,是充满了智慧的领地,老师都可以在这块田地里创造性地工作。“《小学课堂交往与教学生成研究》”是一块新的实验田,愿我们参加这个课题实验和研究的全体老师同课题一起成长,同学生一起成长,在课程改革背景下实现自我超越。

     

    谢谢大家!

     

    《小学课堂交往与教学生成研究》课题组

    20143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