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教育科研 > 课题研究 > 正文
    有效开展小组合作探究学习,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时间:2015-05-23 10:43:00 来源:

     

    有效开展小组合作探究学习,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逸夫小学:向春林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是先进生产力和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自主创新能力不足,将难以为中国经济发展提供强劲的动力支持。党中央强调,把改革创新作为教育发展的强大动力,教育要发展根本靠改革。《纲要》指出,要以体制改革为重点,鼓励地方和学校大胆探索和试验,加快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步伐。遵循教育规律,深化教育改革、创新教育教学方法,探索多种培养方式,形成和各类人才辈出,拔尖创新人才不断涌现的局面。国际金融危机进一步凸显了提高全民素质、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目前,深受关注和欢迎的“小组合作探究学习”就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适应国家培养创新人才、努力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需要。自今年春季开学以来,“小组合作探究学习”课题研究实施已成为我校课堂教学改革的主旨。在各级领导和同行专家的正确指引下,我校的校本课题研究已初显成效。本人结合自身教学实践中的一些启示,谈谈自己对小组合作探究学习模式的肤浅认识。

    一、明确目标,为培养自主创新能力做好铺垫

        小组合作学习是在教师的指导下,以小组合作形式,把学生分成若干组。每个小组可由2~6名不同能力、性别、性格、文化背景的学生组成,为完成探究和互助活动做好准备工作。在合作学习前,师生从心理思想、内容等方面都要明确目标,为激发学生自主创新意识和热情铺平道路。

        首先,教师要为学生培养自主创新能力铺路搭桥。一方面给学生提出合作学习中培养自主创新能力的明确要求。即学习的内容和目标是什么,怎样完成任务,评价的标准是什么;另一方面,还需要创设富有探究性的情境。

        其次,学生要为自己培养自主创新能力储备条件。一是要有自主创新的自主性。突出表现在对学习的自我计划、自我调整、自我指导、自我强化上,即在学习活动之前,学生能够自己确定学习目标、制定学习计划、选择学习方法、作好学习准备。将自主创新能力的培养化为内在需求和自觉的行动,实现从“他律”到“自律”,从“被动”到“主动”的合作过程上。二是要具备自主创新的精神和品质。在合作学习中会遇到各式各样的困难,需要自己在克服困难中去探索、去创造,需要有敢闯、敢冒险、敢于拼搏的精神和品质,在增强学生的自主意识中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

    二、创设情境,有利于激发学生的自主创新意识

        好的开始是成功的半。教育家赞可夫说过:“凡是没有发自内心求知欲和兴趣而学来的东西,是很容易从记忆中挥发掉的。”当学生对所学知识一旦产生浓厚的兴趣,就会产生无限的热爱迸发出惊人的学习热情,才会更有力地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创设情境,让学生明确合作目标。教师引导学生演示观察、动手操作、或结合生活实际进行演绎推理等,通过创设恰当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的兴趣,引导好奇心,让学生以积极的情感和态度进入学习状态。如在教学“分数的基本性质”时,我以“羊村长分甘蔗”这一情境导入,让学生通过观察讨论“哪只羊羊分得多些?”,然后进行小组合作自主探究“1/2、2/4、3/6、4/8”它们之间的变化规律,利用“剪一剪、折一折、画一画、比一比”等方法,激发学生自主探究新知的兴趣。整个过程中,学生通过观察思考、动力手操作、合作探究和方法学习,充分发挥各自的潜能,品尝成功的喜悦,有利激发了学生的创新意识。

    三、有效合作,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小组合作探究学习是指学生在小组里从事学习活动,通过合作与交流自主构建知识,并获得社交技能的一种教学活动,让每个学生主动参与、善于合作、乐于探究的新型学习方式。

        小组合作探究学习体现了师师互动、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让课堂动起来,学生活起来。然而,有的课堂上学生活动异常热闹,学生的思维参与不足,导致小组合作学习有形式化与泛滥化的倾向。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我们要合理的开展小组合作探究学习。

      1、放扶适时。小组合作探究学习中,教师不应再是教学的主宰者,    教师的角色应当是学生学习的伙伴,是学习过程中的组织者、引导者、诱导者和辅导者,在实施小组合作学习时,教师决不仅是一种教学形式上的简单转换,而是一种教育观念上的深刻转变,在实践教学中教师应摆正学生“主体”的地位,充分挖掘其创新潜能,发挥“主体”作用。而如何摆正教师的“主导”地位和学生的“主体”地位,其关键就在于教师的“扶”和“放”。“扶”是指教师在小组合作学习时,深入到小组中去,了解他们合作的效果,讨论的焦点、思考的疑难点。适时地考虑学生需要什么,创设有针对性、启发性的问题,有挑战性的问题,让学生“跳起来”能“摘到劳动果实”,让学生通过自己分析概括,在创新思维火花撞击中,潜移默化。“放”是指教师在小组合作学习时,针对一些一般性的问题大胆地让学生自主学习、解决问题,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快感。这样,有利用学生个体意识创新思维的发展。

    2、正确处理异质学生间的关系。一般情况下,小组合作探究学习严格遵循“组间同质,组内异质”的分组原则。教师在小组组成时,合理搭配学习好与学习差的,不歧视学习差的学生;同时要鼓励差生多发言、多动手、多表现,建立起“我能行”的积极期望,提高他们的信心,要尽可能的发现学生的长处,并加以表扬,以扬长避短,建立自信,从而使每个学生都能主动参与,积极发言。教师要对优秀的学生适当教育,鼓励他们对学习困难的学生提供帮助,与其他学生形成合作友谊的关系,尊重别人,体现自身的价值。让每个学生都能在合作中倾听、分享、交流、互助与反思,扩展了生生之间、师生之间的沟通网络,从而在教学中构建了立体动态的沟通途径,同时培养了学生自主创新的能力。

    四、成果展示交流,有利展现学生的创新能力

        传统的课堂教学,往往教师将本节课主要学习内容进行总结,而小组合作学习之后,常常让每个小组代表(或小组长)向全班进行学习成果汇报,了解每个小组学习情况,同时注意了解每个小组学习有困难学生的掌握情况;对于每个小组提出的疑问,可以通过其他小组来帮助解决,讨论出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案。

    在成果展示时,常常有意料不到的答案,往往能激发学生的灵感,从而拓展了个性化思维。让学生在集体交流中体验成功,在点滴的收获中促进自我创新能力的不断提高,锻炼了学生的多向思维能力和创新精神,也展示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小组合作探究学习”是培养学生自主创新能力的一种有效模式,是培养自主创新型人才的重要基地。教无定法,它需要我们不断地探索,不断探索有效合作学习的方法和途径,不断丰富它的内涵,各个环节有机结合,形成一个整体,使课堂教学效果达到最优化,为培养适应新时代创新人才尽职尽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