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教育科研 > 课题研究 > 正文
    将课堂真正还给学生
    时间:2015-06-15 10:28:00 来源:

      

    将课堂真正还给学生

    恩施市逸夫小学    陈齐英

     

    陶行知先生曾指出:“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自实施新课改,进行高效课堂建设以来,我校老师则尝试着将陶行知先生的这一教学理念付诸于教学实践。可是如何真正做到尊重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自主精神,把课堂还给学生,把学习的主权还给学生,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对于习惯了 “一言堂”,也接受了“生本说”的老师们来说,却并非一件易事,首先是观念的转变,其次是方法的运用。在一次 “一课多轮活动”中,我似乎有了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

    参与这次活动是二年级数学老师,他们执教的内容是《推理》。第一轮执教的是一位较为年长,教学经验比较丰富的A老师。为了引导学生了解推理过程,掌握方法,在引导学生学习教材第109面例1时,她设计了这样的自学提示:

    小红说:“我拿的是语文书。”那么小丽拿的可能是什么书?再根据小丽说:“我拿的不是数学书。”那小丽拿的一定是什么书?小刚拿的就是什么书?

    学生根据提示进行自学、交流,可给我们的感觉是,学生只是像在答题一样,而且在老师的引导下越听越糊涂,真正的推理过程不清晰,推理方法也没有掌握。预设的练习只完成一个便已下课,目标达成度不高。

    课后,我们组织老师针对课上出现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将原自学提示做了修改:

    1、独立思考:怎样解决这个问题?(在书中完成)

    2、对子交流:将你的推理过程说给对子听听。

    3、全班交流:指名学生在黑板上演示推理过程。

    第二轮,同组的B老师利用修改后的导学案执教。结果在课堂上,学生们的思维非常活跃,语言表达清楚,在老师的点拨下,推理的方法掌握的更牢固,预设课后作业仅剩一题时,离下课还有5分钟时间。

    在现实教学过程中,我们就是总怀疑学生能力,不敢真正放手,导致对学生的引导束缚学生思维,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实际还是“灌”。课改不是高喊口号,要在我们教学过程的细微中去探索、去改变,将课堂真正还给学生。